张小泉创于1628年,以剪刀起家。如今公司已经有1000多在职员工,几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2007年富春集团接手后,品牌经历大换血,中层管理团队平均年龄拉低到35岁。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净利润增长都超过50%。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成为张小泉员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
每个车间部门的老师傅们,根据资历和威望排名,靠前的才能收徒弟。徒弟来了直接见师父,坐下,聊天。两个小时的“盘查”,不聊工作,而是为了摸清你的个人情况和家庭状况。
最后,以碰茶杯收尾,徒弟便领进门了。从此,你的婚姻、家庭、子女上学、就医等问题,“都包在师父身上”。
这个毫无时代感的画面,是老字号张小泉的特有基因。通过师徒关系,使得张小泉的技艺得以传承,并且内化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传统和现代交错的影子里,一切不合宜的东西到了这里张小泉,似乎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张小泉活了下来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是剪刀行业流传的口头禅。
2003年,风雨飘摇中的王麻子因经营不善,向法院申请破产。张小泉情况也不容乐观,面对滞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与上海张小泉的商标之争,一度让这个老字号品牌在时代的发展中掉队。
2007年富春控股集团将张小泉收归旗下,从国企到民企,张小泉见证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富春集团控股后,从绩效考核、人事管理到产品研发、经营策略,企业经历了一次大换血。
2013年,时任富春总裁助理的夏乾良,任职张小泉总经理。
夏乾良告诉记者:“2013年开始,我们每一年的净利润增长都超过50%。”在他眼里,这是市场消费升级中出现的一种“正负两极逆反”现象——“旧的传承”与“新的市场”快速磨合、老字号与年轻人的距离增近,拥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东西慢慢受到追捧。
作为一个“高龄”品牌,磨砺三百多年的张小泉,开始绽放新的生命。产品死磕的外在刚性,传承中的内在韧劲,以及强烈的品牌情结,不断给予张小泉养分。
“我们格局不一样”
“为什么老字号张小泉比不过瑞士军刀?”今年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引起热议。
实际上,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渠道建设,张小泉和瑞士军刀,或是双立人,都不具有可比性。“我们的产品不一样,格局也完全不同。”夏乾良解释。
从品类上来说,无论是瑞士军刀,还是双立人,都不是张小泉的直接竞争对手,但相互重合的业务也给张小泉带来了冲击和新方向。
今年3月初,张小泉在杭州开设了第一家走中高端路线的直营店,销售理发剪、料理刀和工艺刀剪产品,客单价在400元左右,最贵的一把菜刀售价1.4万元。无疑,在产品矩阵上,张小泉在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正在布局中高端市场。
传统制造业所欠缺的工业化生产能力,正在从研发上做弥补。试制车间是张小泉研发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一群老师傅带着一群年轻人,每天敲敲打打,自己“捣鼓”成功后,再做图纸、建模、投入生产。像这样的产品实验室,投入和产出不好用数字估量,效率也比较低。但其非标产品的创造工艺,其他品牌远不能及。
“如果非要比较,我觉得我们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更高。”夏乾良信心满满,小到几块钱一把的折叠剪,大到上万元的菜刀,张小泉覆盖的消费人群高于双立人和瑞士军刀。
6年前嗅到电商商机
作为没有互联网基因,连半自动都没有达到的传统制造企业,在6年前就已经嗅到了电商的商机。
2011年,张小泉成立了一个60人的电商团队。此时,市场上线上五金销售的商家不多,布局电商的老字号更没有几个。尴尬的是,当年线上渠道的销售成绩仅为20万。
在不断的摸索中,张小泉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电商之路。
在渠道上,品牌有清晰的定位:陆续开设中高端的直营门店,电商和超市仅次于直营门店,销售高性价比产品,而批发渠道是较为便宜的大众消费品。
电商渠道的产品多为标品,由专门的车间生产。从生产到出厂,一把剪刀要经历45天共20多道工序。同一款产品,电商和线下会有细微的区别。例如,刀具的锋利程度会有所不同,或者刀头弯度不一样。“线上消费者偏年轻化,线下消费者年龄偏大,因此根据不同消费者使用需求和身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和平衡。”
为了和年轻消费群互动,公司出炉了一系列带着墨镜的祖师爷卡通形象。同时扩张品类,上架了筷子、菜板、美甲等产品。
除此之外,张小泉天猫旗舰店推出一年两次的定制活动,可以在刀剪上刻字和头像。“1000把限量菜刀,一分钟不到就抢完了。”夏乾良告诉记者,这些雕刻不是用机器完成激光雕刻,而是师傅们用钉子一点点刻出来的,平均3天才能刻完一把。
如今,张小泉将电商业务成立子公司单独运营,团队依旧维持在60人左右,2016年线上全渠道销售额达到1.3亿,其中,天猫店销售超过5000万。
作为一个“高龄”品牌,磨砺三百多年的张小泉,开始绽放新的生命。产品死磕的外在刚性,传承中的内在韧劲,以及强烈的品牌情结,不断给予张小泉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