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东半岛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头戴花巾、身穿短上衣、腰配银带、脚穿大筒裤,融俗雅质朴于一体,这富有色彩感染力的服饰,随着艺术家的镜头走上了报刊、银幕,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上世纪60、70年代,生长在小岞一带惠安女流行收集花巾的时尚,谁搜集越多,标志她拥有的财富越多,仿佛身价也跟着提高,姐妹们间谁率先拥有新款的花巾,就会竞相追逐,互别苗头,千方百计托亲朋好友四处寻购,真有种输人不输阵的感觉。天生丽质的姑娘一戴上别致的花巾,变得绰约多姿,展示出渔家妇女独特的美。
有一次,有幸与花巾收藏爱好者林碧兰相遇,她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惠东沿海由于区域不同,习俗也有差异,选择花巾颜色的也不相同。小岞花巾是以金黄和红色花为底色,而大岞却是以蓝色或绿色的花朵为底。做花巾选材是关键,制作好的花巾,如何包裹还挺有学问的,首先必须把花布折叠成三角形,然后捂住双颊下颌,再披在肩上,带在年轻姑娘的头上,远远看上去风姿绰约,阿娜多姿,象柔情媚意的美娇娘。
林碧兰说,受惠安女文化的熏陶,她从小对花头巾就情有独钟,有时,为了收集新款花巾,她废寝忘食,四处打工,北至上海、福州,南至厦门、广东,每到一处,稍有空,就直奔百货商场逛,遇到中意款式,就痛下血本,几乎花费了所有的工资采购,一回家,看到姐妹们那羡慕的目光,真有一种凯旋归来的感觉。目前,她拥有100种不同图案的花巾,琳琅满目,什么“山美红”、“大梯头红”、“人仔头”、“河南小红”、“无情花巾”……一条条富有民俗特色的花巾背后都蕴含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所有花巾中要数“大梯头红”最负盛名,被誉为姑娘们的镇家宝,每逢姑娘出嫁,“大梯头红”是娘家必备的嫁妆之一。当时,生活物资匮乏,哪有什么“旧三件”、 “新三件”做嫁妆,嫁妆的多寡就是以花巾的数量来衡量。
花巾的规格是固定的,一条的规格是2尺×2尺,一般来说,一块布匹的宽度是7尺,可以做成3条,可是生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节省,许多家庭都会买一块4尺的布料,然后再把多余的部分再拼成一块。据说,当时有户邻居家生了3个女儿,刚好她的亲友从外地捎来一块色彩艳丽的花布,母亲就把它做成3块花布送给三姐妹,最小的妹妹分到一块拼装的花巾,顿觉得十分羞辱,便投海自尽。可见姑娘们对花巾的痴迷和执着。后来,这种花巾也被称为“无头”花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