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大家都有所关注的问题马云的假货论引发的问题,马云要为假货正名等进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言多必失。最近马云又一次成了“靶子”。他的一段话被外媒解读为,“有些假货比正品质量好”,多家奢侈品商对此拒绝置评。继而有网友表示,被马云刷新了世界观。
那么马云真的是要为假货正名吗?
6月14日,马云在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说:
“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代工生产),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们没有渠道,但忽然他们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卖产品。生产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个工厂,他们的产品不见得比正品差,同时有更好的价格,他们面对的不是知识产权问题,他们面对的是新的商业模式问题。”
如果孤立地看,这段话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是如果结合前后文背景看,得出的感受就会不同。事实上,马云在说出这番引人争议的话“之前”与“之后”,还有两段话,讲的完全是打假。“之前”他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的人类社会,一定有一定比例的坏人。今天我们的平台上有4亿人,只要有1%的人是坏人,那就是400万。我们有2000人用科技的手段找到坏人,和他们斗争,我们是在跟人性作斗争。我们是受害者,但我们从未停止斗争,我们是全球打假的领头羊”。
“之后”他说,“天猫、京东线下如果展开一场竞赛,谁能最先发现假货,肯定是我们。去年我们在短短3个月内帮助警方抓获300名造假者,摧毁244个售假窝点,这是前所未有的。打假,我们会比任何公司、任何组织、任何政府做得好。我们还可以来一场比赛,从天猫、京东、线下挑1000件挑10000件商品,看谁的假货更多。阿里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不买也不卖,我们是平台的管理监督员。我们有技术人员去打假,2000多人去打假,保障今天我们成为全球领先的打假公司。”
然而,这两段彰显打假态度与成果的话,被选择性地无视了。
事实上假货已经成为阿里的阿喀琉斯之踵,很多时候说啥都是错。
不能说,阿里不努力。有数据统计,2014年,阿里巴巴清除的假货有1.3亿件。这1.3亿件中有将近90%多是淘宝主动发现,并且第一时间下架和处罚卖家的。在莆田,从2015年到现在,在阿里巴巴的协助配合下,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共打掉了4家黑鞋厂,涉及阿迪达斯、耐克等多个知名品牌假鞋,总案值高达千万。
然而处罚的数量与力度和淘宝上数量庞大的假货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马云的努力与公众的期待还有相当的距离。在这样一系列围绕假货的争议中,人们恰恰忽略了问题的实质——马云所说的模式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特别是欧洲的奢侈品大佬们,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愤怒,失去一次深入思考,继而改变的机会。对于马云“为假货正名”的愤怒情绪,正使得他们忽略马云所要透露给他们的将可能影响未来市场的变化——中国的OEM制造商正在逆袭。
市场表面的平静下是暗流涌动。“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说法,是中国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的经典案例,但这件事实同样可以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品牌的缺失。因为没有自己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中国的OEM在产业链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中国工厂代工的世界名牌HugoBoss的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卖120美元,其中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10%。而以鞋业为例,过去是“卖一双赚一双”,如今沦落到了“卖一双赚一块”。有着300多人规模的工厂,一个月必须代加工十万双以上的鞋,才能保持收支平衡。
然而市场不相信眼泪,产业链上的位置决定了利益分配的格局,不是付出的多拿到的就多。
就如,富士康代工一部苹果手机所得利润只有4美元,曾经引发社会的关注。但问题是品牌以及核心的设计研发能力在苹果手里。一个事实就是,有苹果的标签,就身价倍增。没有,就乏人问津。产业链上的博弈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更糟糕的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正在成为压垮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国际品牌商把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非洲,中国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OEM工厂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产,一些工厂开始利用国际代工的生产线生产高仿鞋。在莆田鞋业有一句话叫做“正宗的假货”,说的就是高仿鞋和正品都是一条生产线出来的,品质相同,只是价格差了好几倍。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这些庞大的生产能力将向何处释放?往小了说,这事儿关系的是企业的生存,往大了说,关系的是成千上万人的生计饭碗,关系到供给侧改革的推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供给的质量,由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是重中之重。而国人跑去日本买马桶、去欧洲买大牌,大量消费能力的外流提醒我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事实,也昭示制造业升级的迫切。由此才有了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追求。而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前提显然是中国质造,质量是基础与根本,在这一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与升级。
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3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转变要怎么实现?一个靠核心技术的突破,一个是品牌的建设。前者在装备制造业等高精尖领域急待突破。而对于大众消费品领域来讲,更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后者,也即品牌的建设、在于设计能力、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万物互联、大数据的时代,传统的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链条模式下,品牌的锻造需要大量的投入,不只是广告营销方面的成本投入还有时间上的成本。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效。而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线上的力量,对消费者大数据的把握以及定制等模式,这一过程可能会大大缩短。
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建立,更多依靠企业与客户、粉丝高效互动、参与以及SNS口碑传播。渠道建立,也不再依托订货会、发布会、经销代理模式,而是更多地通过电商自营、网络分销等方式,迅速建立覆盖消费者的渠道。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已经有不少企业借助互联网的营销与品牌构建模式迅速地崛起。在淘宝平台上,已经出现了数百个从OEM工厂转型过来的“淘品牌”,林氏木业、茵曼女装、奥朵灯具、小熊电器、SKG家电等等。
而阿里显然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并且希望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让品牌批量生产。去年阿里巴巴的高层即在“中国质造”的有关活动上表示,阿里巴巴将扶持100个产业带,1000个明星品牌,推动10000家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异曲同工。雷军一直亲身代言的“新国货运动”,想要做的也是用互联网思维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他说,“互联网+”会掀起一场运动,我称之为“新国货运动”。“这场新国货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十年之后,中国所有的行业都会变好,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形象会彻底为之改观。”
一批OEM企业已经在行动,推动它们转变的力量是互联网+。马云想告诉大家的趋势、模式正是这个:互联网为中国制造提供了线上突围的新机遇。基于中国制造和庞大内需消费市场,有可能培育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国货品牌。
然而,意气用事,有可能使得大牌们放弃倾听与思考。就目前而言,这些正在崛起的小品牌尚不会冲击它们的江湖地位,但显然会分流大牌们未来潜在的消费人群。未来,也许中国的年轻人在更多样的选择面前,像过去那样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买上几件大牌的决然时刻会越来越少。
而回到问题的起始点——假货问题上来看,这也许是马云打假中的“化堵为疏”的一步。这些OEM如果能自建品牌获得新生,显然会大大降低它们“高仿”的动力。由此,也会减少假货的一个源头。
以上即是关于马云的假货论引发的问题,马云要为假货正名等问题桔子编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要是有最新消息桔子会在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的。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帮助。